《脱口秀大会》:内容X营销,深度拆解国民级综艺的爆款增长飞轮305


大家好,我是你们的中文知识博主。今天我们要聊一个现象级的话题,一个真正将小众艺术推向大众视野的文化事件——《脱口秀大会》。它不仅仅是一档综艺节目,更是一个营销学的活教材,一本关于如何打造爆款IP、引爆全民狂欢的成功宝典。不夸张地说,《脱口秀大会》的宣传营销策略,足以让任何内容创作者和品牌营销人拍案叫绝。

从2017年第一季的摸索,到后来几季的全民关注,甚至“一席难求”的线下演出,再到“脱口秀经济”的兴起,《脱口秀大会》走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“破圈”之路。那么,它究竟是如何做到的?今天,我们就来深度拆解《脱口秀大会》的宣传营销策划,看看这个“冒犯的艺术”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精妙的组合拳,成为时代的“心头好”。

一、前期预热:引爆期待,未播先火的悬念营造

任何一个成功的综艺节目,都离不开充分且有策略的前期预热。《脱口秀大会》在这方面可谓是教科书级别。

首先是“选手故事线”的提前铺设。节目组往往会在开播前,通过官方微博、微信公众号、短视频平台等渠道,发布一些关于海选、选手备战的片段,或者是一些初露锋芒的“黑马”故事。这不仅仅是预告,更是为了给选手塑造初步的“人设”,让观众对某些选手产生好奇和期待。比如,某一季开播前,会提前爆料哪些“老OG”回归,哪些“跨界明星”加盟,这无疑是抓住了观众“看热闹”和“看情怀”的双重心理。

其次是“导师阵容”和“嘉宾大咖”的悬念营销。每一季的《脱口秀大会》都会邀请不同的“领笑员”,他们可能是当红明星、文化学者,也可能是商业大佬。节目组会通过“剪影”、“竞猜”等方式,逐步揭晓导师阵容,制造话题。当最终名单公布时,往往能引发一波社交媒体的讨论热潮,无论是赞美还是争议,都为节目带来了宝贵的曝光。

再者是“概念海报”和“宣传片”的情绪渲染。从最初的“吐槽大会”衍生的“脱口秀大会”,其宣传片往往精准捕捉了现代人的焦虑、压力与困惑,然后以脱口秀这种“冒犯的艺术”作为出口,传递出“笑对人生”、“幽默化解”的核心价值观。这种与大众情绪深度链接的宣传片,能够迅速引发共鸣,让潜在观众在节目开播前就建立起情感连接。

二、播出期间:全民狂欢,多维度的热点制造与运营

节目的成功,播出期间的营销是核心战役。《脱口秀大会》在此阶段展现出了极强的策略性和执行力。

1. 内容为王,话题先行:金句与梗的裂变式传播


《脱口秀大会》最核心的营销,无疑是其“内容本身”。节目组深谙此道,并通过以下方式将内容价值最大化:

第一,金句与“梗”的提炼与传播。每一期节目播出后,那些讽刺犀利、幽默深刻的金句,以及被反复提及的“梗”(如“打工人”、“内卷”、“emo了”等),都会被节目官微、各路营销号迅速剪辑、配文,制作成表情包、短视频,在社交媒体上病毒式传播。这些“梗”往往击中了社会痛点或热点,因此极易引发大众共鸣和二次创作,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“流行语”。

第二,选手“人设”的塑造与放大。从一开始的李诞、王建国,到后来的杨笠、周奇墨、徐志胜、何广智等,每位成功的脱口秀演员都有其独特的“人设”——可能是“社恐小透明”,可能是“人间清醒女战士”,也可能是“理工男的幽默”。节目组会巧妙地捕捉并放大这些特质,让观众记住的不仅是段子,更是段子背后活生生的人。这些鲜活的人设,为节目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话题和情感投射。

第三,社会热点与共鸣点的精准捕捉。脱口秀的魅力在于其对现实的观照和批判。《脱口秀大会》的段子手们,总是能将最新的社会热点、生活烦恼融入段子,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。这种“敢说真话”、“替大家发声”的姿态,极大地提升了节目的社会影响力,也让节目本身成为了一个讨论社会议题的平台。

2. 社交媒体矩阵运营:实时互动与UGC引导


在中国,社交媒体是综艺节目成功的关键。《脱口秀大会》的社交媒体运营堪称典范。

第一,多平台同步宣发与热搜管理。微博是主战场,每期节目播出前后,“脱口秀大会”、“XX(选手名)脱口秀”、“领笑员XX金句”等话题都会被推上热搜榜。同时,在抖音、快手、B站、小红书等平台,官方账号会同步发布精彩片段、幕后花絮、选手采访等内容,形成全方位的曝光。更重要的是,节目组会积极引导话题走向,甚至对可能出现的负面舆情进行及时响应和管理。

第二,实时互动与UGC(用户生成内容)引导。节目官方账号会发起各种互动话题,鼓励观众投票、评论、分享观后感,甚至进行“二创”(二次创作)。大量的粉丝自发剪辑节目片段、制作表情包、创作同人段子,这些UGC内容极大地延长了节目的生命周期,并以更生动有趣的方式将节目传播到更广泛的圈层。

第三,跨平台联动直播。在一些重要的节点,如总决赛前夕,节目会通过淘宝、抖音等平台进行直播,让选手和观众直接互动,进一步拉近距离,提升参与感。

3. 跨界合作与品牌联名:商业价值与内容融合


《脱口秀大会》的商业化也做到了极致,成功实现了内容与商业的深度融合。

第一,品牌植入与定制内容。从冠名商到特约赞助商,品牌的露出无处不在,而且很多时候并非生硬的“硬广”,而是与脱口秀内容巧妙结合的“软植入”。比如选手在段子中自然地提及品牌特点,或者设计与品牌相关的桥段,让广告也变得有趣可看,甚至成为节目的一部分。

第二,联名产品与线下活动。节目会与赞助商推出联名产品,如联名款零食、美妆等,将节目的影响力延伸到实体消费领域。同时,举办线下观影会、粉丝见面会、脱口秀演出等活动,将线上热度转化为线下体验,进一步巩固了粉丝的忠诚度。

4. 情绪价值与社群构建:共鸣的力量


《脱口秀大会》的营销成功,还在于它精准地捕捉并放大了“情绪价值”。

第一,“共鸣”是最大的情感链接。节目中的很多段子,都精准切中了年轻人的困惑、无奈、自我调侃,如对工作、婚恋、社会现象的吐槽。这种“有人替我说了我想说却不敢说的话”的共鸣感,让观众对节目产生了极高的情感认同。脱口秀不再只是逗人发笑,更是一种情感宣泄和精神慰藉。

第二,构建“脱口秀”社群。通过节目的影响力,大量的脱口秀爱好者、潜在观众被凝聚在一起,形成了围绕“笑果文化”和脱口秀演员的粉丝社群。这个社群内部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,他们不仅是观众,更是节目的传播者和捍卫者。

三、后期长尾:持续影响,IP价值的深耕与拓展

《脱口秀大会》的营销并非节目播完就结束,而是通过一系列长尾效应,将IP价值最大化。

第一,选手IP化与商业化。节目成功孵化出了一大批具有个人IP的脱口秀演员。他们不仅成为节目的明星,更是通过商业代言、跨界合作、线下演出、个人专场等方式,实现了个人价值的飞跃。这些“明星”效应反过来又持续为《脱口秀大会》带来关注度。

第二,线下巡演与衍生品开发。笑果文化每年都会组织《脱口秀大会》的演员进行全国巡演,将线上热度转化为线下的票房收入。同时,T恤、周边、书籍等衍生品的开发,也进一步拓宽了IP的变现渠道,并加深了粉丝与品牌之间的连接。

第三,节目品牌化与文化影响力。经过几季的成功,《脱口秀大会》已经不仅仅是一档综艺,更成为了一个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文化品牌,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中国的脱口秀文化潮流。它激发了更多人对脱口秀的兴趣,吸引了更多新人入行,为整个脱口秀行业注入了活力。

第四,新秀挖掘与行业生态构建。通过《脱口秀大会》,不断有新人涌现,这保证了节目的新鲜血液和活力。同时,节目也带动了整个脱口秀产业链的发展,从演员培养、内容创作、剧场运营到商业演出,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。

四、核心成功要素总结

《脱口秀大会》的成功,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,其营销策略的精髓可以总结为:

1. 精准的内容定位与社会情绪洞察:抓住了当代年轻人寻求表达、渴望共鸣的心理,用幽默的方式化解社会压力。

2. 全方位、立体化的营销矩阵:充分利用社交媒体、传统媒体、短视频平台等,实现信息的多渠道传播和最大化曝光。

3. 以内容为核心,以话题为导向:将节目中的金句、梗、人设等转化为可传播的话题,激发用户创作与讨论。

4. 高度重视用户参与度与社群运营:通过互动、UGC引导、情感链接,构建忠诚的粉丝社群。

5. 成功的IP孵化与商业变现:将节目、演员、文化公司三者联动,实现IP价值的长线发展和多元变现。

《脱口秀大会》的营销案例,为我们展示了在一个内容过剩的时代,如何通过对内容的精准打磨、对用户心理的深刻洞察,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全链路营销策略,将一个原本小众的艺术形式,成功推向主流,成为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现象。它不仅仅是娱乐,更是一种文化的输出和生活方式的倡导。希望今天的拆解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,我们下期再见!

2025-10-20


上一篇:茶香四溢,品牌长青:茶叶内容营销策划全攻略

下一篇:深度解析:中小企业IT服务营销策划的薪资与发展,你的“土豆”梦想如何变“金”?